本網站部分功能不支援IE瀏覽器,請使用Chrome或Edge等其它瀏覽器。

什麼是「利益」?以淺顯易懂方式解說企業經營的5種必要基礎知識!

Aug 29, 2025

目錄

我們經常聽到「利益有種,但老實說,我搞不清楚每一種到底代表什麼意思……」這樣的聲音。在經營或會計的專業領域中,「銷售總利益」、「營業利益」、「經常利益」等詞語幾乎是理所當然地被使用。但實際上,能夠清楚解釋每個的差異與含義的人並不多。

概要

本文將從基礎開始解說企業經營中不可或缺的「利益」概念。我們將針對「利益和銷售有什麼不同?」「每一種利益分別代表什麼?」等常見疑問進行說明,並整理各類利益的計算方式及其在經營判斷中應用,幫助讀者在實務上活用這些知識。

 

 

什麼是利益?

利益是指企業透過銷售商品或服務所獲得的收益,扣除為銷售所產生的費用後剩下的金額。簡單來說,就是企業「賺到的錢」。這項利益是企業成長與穩定的基礎,也是判斷經營狀況是否穩定地進行的重要指標。

 

利益與銷售的差異

「銷售」是什麼?

「銷售」是指企業透過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所獲得的總金額。舉例來說,假設某間咖啡廳販售一杯500日圓的咖啡,共賣出了100杯,那麼該店的銷售計算方式如下:

銷售計算範例:

500日圓 × 100杯 = 50,000日圓

這50,000日圓就是這間咖啡店的銷售,也就是咖啡廳從中獲得的總收入。

 

「利益」是什麼?

「利益」則是從銷售中扣除製造和銷售所需的各項費用後所剩的金額。延續上述咖啡廳的例子:如果這50,000日圓的銷售中,有30,000日圓是用於支付咖啡豆、牛奶、人力成本、水電費等費用支出,那麼利益的計算方式如下:

銷售:50,000日圓

費用:30,000日圓(咖啡豆、牛奶、人力成本、水電費等)

利益:50,000日圓–30,000日圓 = 20,000日圓

這20,000日圓就是這間咖啡店的利益,也就是在扣掉必要的經營成本後實際留下的錢。

即使銷售額很高,但如果成本過高也可能導致利益偏低,甚至出現虧損。唯有創造出利益,企業才能實質上實現成長與永續經營。

 

利益的種類與計算方式

利益的種類

利益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透過不同角度評估企業的收益性,能夠了解企業財務健全性與成長性。

  • 銷售總利益:從銷售中扣除商品或服務的採購成本後所剩的基本利益
  • 營業利益 :扣除銷售費用與管理費用後,反映企業本業經營成果的利益
  • 經常利益:含營業活動與非營業活動的利益
  • 稅前本期淨利:經過特殊項目調整後的稅前最終利益
  • 本期淨利:扣除稅金後,企業最終獲得的利益

 

1. 銷售總利益(粗利)

銷售總利益是指從銷售額中扣除銷售成本(商品的進貨價格或製造成本)後所剩下的金額,是進行商品成本管理與定價時的重要指標。

計算公式:銷售總利益 = 銷售額 銷售成本

銷售總利益反映了產品或服務產生利益的基本能力。當銷售總利益率較高時,代表產品成本較低或銷售價格合理,顯示產品策略成功。反之,若銷售總利益下降,則表示需要採取降低成本或調整價格等措施來改善。

2. 營業利益

營業利益是企業從「本業」所獲得的利益,指的是從銷售總利益中扣除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營業費)後的金額。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包括廣告費、辦公室租金、員工薪資等企業運營所需的一般支出。

計算公式:營業利益 = 銷售總利益 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

營業利益是反映本業獲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營業利益較高代表企業經營效率佳,獲利能力強;反之,若營業利益偏低或出現虧損,則表示本業獲利能力不足,需進行改善。

 

3. 經常利益

經常利益是指營業利益加上營業外收入(如利息、股息、投資收益)及扣除營業外費用(如支付利息)後的利益。這項利益反映了企業從日常經營活動及其他投資活動中所獲得的整體收益。

計算公式:經常利益 = 營業利益 + 營業外收入 營業外費用

經常利益除了反映企業本業的獲利狀況外,還會受到金融活動和其他投資收益的影響,因此是評估企業整體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當經常利益穩定時,代表企業的經營基礎扎實且穩健;當經常利益下降時,必須釐清原因,判斷是否為短期現象,並冷靜評估是否有改善的可能性。這對於企業的經營決策和投資判斷非常重要。

 

4. 稅前本期純利益

稅前本期純利益是指在經常利益的基礎上,加上特別利益及扣除特別損失(例如資產出售收益或一次性損失)後的結果。在這個階段,企業本業及營業外活動的利益,會因為一次性的特殊因素而有所調整。

計算公式:稅前本期純利益 = 經常利益 + 特別利益 特別損失

這個指標排除了所需繳納稅金的影響,能夠真正評估企業獲利能力的重要依據。它同時涵蓋了折舊、利息支出等非現金費用和財務成本,能夠幫助了解設備投資等因素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稅前利益能不受稅制差異或稅金支付方式的影響下比較企業間的業績,而且對預估企業未來的稅務負擔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5. 本期純利益

本期純利益是企業最終的利益,指的是從稅前純利益中扣除法人稅等各項稅金後所剩的金額。這項利益代表企業實際取得的最終收益,通常會用於支付股東的股利或作為企業的內部留存。

計算公式:本期純利益 = 稅前本期純利益 法人稅等

由於本期純利益反映了企業最終的收益狀況,因此對股東和投資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指標。這項利益反映了企業財務的健全性,以及用來進行股東回饋(如配息或股票回購)的必要利益。當本期純利益較高時,代表企業有充足的能力支付股東股利,進而展現經營的穩定與財務實力。

 

重點提醒

在進行公司財務分析時,利用本文中提到的各種「利益」指標,可以計算出許多重要的經營指標。像是財務分析中常用的「營業利益率」、「資產報酬率(ROA)」以及「附加價值額」等,都是可透過這些利益數據得出的指標。熟悉以下與利益相關的經營指標,將幫助你更容易發現企業經營上需要改進的重點。

 

 

利益對企業的重要性

1. 支撐事業的持續經營

利益是企業持續運作不可或缺的資金來源。如果企業無法產生足夠的利益,就難以負擔日常營運資金、設備投資,甚至員工的薪資支出。只有當企業穩定創利,才能實現永續經營的目標。

 

2. 提供投資人回報

當企業利益成長時,通常會反映在配息增加與股價上漲,進一步提升股東的整體價值與投資滿意度。

 

3. 作為成長與擴展的資金來源

利益是企業推動成長與開展新事業的關鍵資源。透過將盈餘有效再投資,企業能實現專案開發、市場擴張,並持續提升市場競爭力。

 

4. 提升與金融機構的信用

穩定獲利的企業在向銀行或金融機構申請融資時,更容易取得信任與資金支持,也更可能獲得較低利率的貸款,有助於改善財務結構與資金流動性。

 

5. 改善員工待遇

有穩定利益的企業,較有能力發放獎金、調薪或提升福利制度,進而提升員工的滿意度與工作動力,有助於人才留任與整體生產力提升。

 

6. 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

企業獲利後,能依法納稅、回饋社會,也具備資源投入公益活動與環境保護。利益讓企業得以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實踐社會責任。

 

 

持續分享稅務相關知識中

 

雖然「利益」只是一個詞彙,但實際上包含了多種不同類型,每一種利益都有其獨特的意義與角色。正確理解這些利益的差異,有助於更精準地掌握企業的財務健康狀況。深入理解,將對於未來的商業決策帶來實質幫助。

 

 

Tags
captcha

Copyright © 2025 幣愛睦喜國際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Codepulse-網站架設